如何点一杯咖啡?
2025-07-30
上周去无锡见了个朋友。
他是位咖啡爱好者。本来打算到楼下买 Manner,结果他说,要不我给你们做手冲吧。
很麻利地烧水,用滴漏壶和滤纸,几分钟就做出了两杯。
他说是埃塞俄比亚的豆子,浅烘,果香明显,微酸。
尝了一口,喝不惯。
他说了很多名词,少部分能听懂,剩余的仿佛黑话。
我平时喝咖啡,基本是当功能性饮料用的,提神醒脑,没有深究过。
听他讲完,我找来一些资料,发现这事儿并不简单,往深了地说,这里面甚至有种叫文化的东西。
1. 牧羊人的传说
咖啡的起源,可以追溯到公元 9 世纪的埃塞俄比亚。
传说是一位牧羊人发现的。
他发现他的羊,在吃了一种红色浆果后变得异常兴奋。在好奇心的驱使下,他品尝了这些果子,精神亢奋。
于是他将这些果子,带给修道院的僧侣们,帮助他们在深夜依然保持良好的精力。
果子并不好吃。好在僧侣们发现经火烘烤后,咖啡豆会有一股异香,磨碎后用水冲泡,能起到相似的效果。世界上第一杯咖啡由此诞生。
但这个故事,并没有记载于文字。
2. 咖啡传播史
咖啡的世界性传播,始于阿拉伯半岛。
15 世纪,也门开始种植咖啡,苏菲派修道院在祈祷时使用它来减少疲惫。
16 世纪初,伴随贸易,咖啡传入叙利亚、伊斯坦布尔等,并经威尼斯传入欧洲。
1675 年时,英格兰已经有了 3000 多家咖啡馆。
1773 年,波士顿倾茶事件后,约翰·亚当斯和许多美国人认为喝茶是不爱国的,于是大量美国人在独立战争期间改喝咖啡。
18 世纪,葡萄牙人开始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附近种植咖啡。后来巴西几乎主导了世界咖啡生产。
咖啡在 19 世纪中被引入上海,1843-1844 年上海对外贸易文献中有记载:
枷榧豆 5 包,每包 70 斤。
1885 年香港中文报纸中首次出现“咖啡”这个名字,并沿用至今。
3. 常见的咖啡种类
几乎所有咖啡,都是 Espresso(浓缩) + 水 + 牛奶 的不同比例组合。
基础类咖啡
名称 | 组成 | 特点 |
---|---|---|
Espresso(意式浓缩) | 高压萃取少量浓缩咖啡 | 苦、浓烈、基底 |
Americano(美式咖啡) | Espresso + 热水 | 口感较淡 |
Ristretto(特浓) | Espresso 更短时间萃取 | 更浓缩、更甜 |
Lungo(长萃) | Espresso 延长时间萃取 | 更苦、更稀 |
牛奶类咖啡
名称 | 组成 | 特点 |
---|---|---|
Latte(拿铁) | Espresso + 热牛奶 + 少量奶泡 | 奶味重 |
Cappuccino(卡布奇诺) | Espresso + 1/3 热奶 + 1/3 奶泡 | 奶泡丰富,平衡感好 |
Flat White(馥芮白/澳白) | Espresso + 热牛奶(几乎无奶泡) | 口感细腻 |
Macchiato(玛奇朵) | Espresso + 一点奶泡(意式) / 焦糖奶油(星巴克式) | 分意式和美式版本 |
Mocha(摩卡) | Espresso + 巧克力 + 牛奶 | 带巧克力风味,甜口 |
冷饮类咖啡
- Iced Americano(冰美式)
- Cold Brew(冷萃):低温长时间萃取,风味干净顺口。
- Nitro Cold Brew(氮气冷萃):带有啤酒般的细腻泡沫。
- Affogato:Espresso 淋在冰淇淋上。
有一张经典的图,可以帮助视觉化记忆。

4. 咖啡豆
如果只是日常喝,了解到这里基本够用了。
但是这几年,伴随“精品咖啡”概念的兴起,同时有着喝咖啡习惯的人越来越多,一些人开始追求更加独特的口味。
这就要回到故事的起点,咖啡豆。
4.1 种类
世界上咖啡豆种类主要有三个:
Arabica(阿拉比卡)
- 占全球产量约 60%。
- 味道细腻、酸度较高、层次丰富。
- 常见于高海拔地区,如埃塞俄比亚、哥伦比亚。
- 子品种如:Typica、Bourbon、SL28、Gesha(瑰夏)等。
2. Robusta(罗布斯塔)
- 占全球产量约 30%-40%。
- 味道浓烈,苦味重,咖啡因含量高。
- 常见于低海拔地区,如越南、印度。
- 常用于速溶咖啡和意式浓缩咖啡豆拼配。
3. Liberica(利比里卡)
- 产量较低,风味较特别,带有果香或木香。
- 主要种植在东南亚部分地区。
最常见的就是 Arabica,瑰夏是其中的佼佼者。值得一提的是,耶加雪菲只是产地,而非咖啡豆的品种。
4.2 处理
咖啡豆的处理,可分为三个阶段:
-
加工(影响风味):水洗、日晒、蜜处理、厌氧处理等。
-
烘焙:浅烘焙(果酸突出)、中烘焙(平衡)、深烘焙(苦香、焦糖化)。
-
单一产地 / 混合拼配:SOE(Single Origin Espresso) vs House Blend。
咖啡豆采摘下来,是湿果,需要干燥处理。不同产地采用的手法不同,风味也因此有所差异。
变成日常所见的咖啡豆,还需烘焙。这里又分浅、中、深三种工艺。平时去星巴克或者瑞幸,绝大多数都是深烘,风味醇厚,不酸,果香味基本消散。
至于 SOE 和 Blend,从口味上,SOE 更纯粹,Blend 更均衡;从成本上,Blend 成本更低;从场景上,连锁咖啡店通常选择 Blend,而精品咖啡店则会青睐 SOE。
4.3 萃取
Expresso 是所有咖啡的基底,也是决定一杯咖啡好坏的关键。萃取的设备主要有三种:
分类 | 自动化程度 | 特点 | 适合人群 |
---|---|---|---|
1. 手动(Manual) | 无自动化 | 完全由手工控制压力、水量等,需要拉杆或活塞 | 高度玩家、专业咖啡师 |
2. 半自动(Semi-automatic) | 萃取手动,打奶手动 | 自动控制加热、压力,需手动启动/停止萃取 | 喜欢控制细节的爱好者 |
3. 全自动(Automatic) | 萃取自动,打奶手动 | 一键萃取固定量 espresso,但仍需磨豆、填粉、打奶泡 | 家用入门者 |
5. 总结
十年前上大学的时候,还不流行喝咖啡。那时星巴克是高端的社交场所,三十多一杯的价格令人望而却步。
今天,咖啡馆随处可见,价格也到了十元以内。精品咖啡店兴起,选择更加多元。
三顿半的创始人吴骏说:
奶茶是一种需求,咖啡是一种习惯。
小小一杯咖啡,背后包含一环套一环的复杂工艺,跨越海洋的长途贸易,明争暗斗的商业故事。
一粒咖啡豆,半部文明史。
(完)
参考
- 本文作者:Plantree
- 本文链接:https://plantree.me/blog/2025/coffee-101/
- 版权声明: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最后更新于: 2025-08-07T02:13:26+08:00